第二章——培养经营者意识

第二章——培养经营者意识

2025-06-13


 必须让员工具备与经营者相同的责任感,让他们自己思考、自己实践,对自己的绩效负责,进而对公司负责。在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过程中,应注重数字管理、核算等方法的运用。

  

怎样才能让员工具备经营者意识

因各地区需求不同,所以采用分店形式  

我们公司制造、销售用于道路建设的混凝土。销售额的90%以上要依靠公共事业。随着公共需求的减少,这五年来公司的业绩一直处于低迷状态。销售额降低;同时,因为同行业之间的过度竞争,又导致价格下降;而钢筋等原材料却涨价,所以经营非常艰难。

即使是行业中最优秀的企业,利润率也跌到了3%以下。而行业中一大半企业都出现了亏损。可以说,这是一个典型的结构性萧条的行业。  

我父亲是公司的创业者,现任会长。他是一个典型的所谓“独裁经营者”。这几年来,我们逐步放权,要求各部门负责人、也就是各分店店长具备经营者意识,委托他们来经营各个分店。

公司内部的组织形式采用分店制,各个分店都登记为独立法人,各分店长由公司董事兼任,负责各店的经营。因为混凝土制品分量重,运输成本高,所以在各个县的区域内流通比较理想。另外,各个地区在客户需求以及商流方面也有差异,所以采取了分店制这一组织形式。

一年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:作为社长,我首先提出年度的基本方针。依据这一方针,各分店长再制订各自的年度计划,各分店长制订年度的利润表以及人员计划、投资计划、培训计划等。而各分店内的销售科长和工场长再制订各自部门的计划。各分店长根据这些制订好的计划展开经营活动。  

各个法人(分店)的法人代表是我,所以我要负最终的经营责任。但不仅日常业务,而且包括人事在内所有的事情,都由各分店长决定并执行。

  

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

  

我现在感到烦恼的是:如何重新修订整个公司的制度,以及如何加强公司的组织建设。

比如有的分店长提出:“评价制度应该更好地反映现场的情况,给刻苦耐劳的员工更好的报酬。”“我们分店的C君比A店的B君工作更出色,但评价结果却相反。评价方法不对啊!”

加薪及发奖金都依据评价的结果,但评价又不能像用尺子量物体的长短那样精确,某种程度上包含着暧昧的因素。我认为,这不只是制度的问题。而当我提出改进方案时,又有人提出否定意见。但究竟怎么做才好,他们也提不出具体的办法。最后就说:“想说的我们都已经说了,最后还是你社长决定吧!”

在今年的方针中,我提出了“分店长应有的形象”。其中有这样的语句,“分店内所有的事情都由分店长制定方案,需要社长决断的由社长决断,然后由分店长负责执行”;“向社长报告时,不是问怎么办才好,而是自己提出解决办法,或者拿出A方案和B方案来作比较”。 

还有,为了企业的发展,需要提高员工的能力。为此需要做必要的人事调动,这一点大家都达成了共识,但实际要动到自己的某个部下时,又不肯接受。

今年年初,虽有一些反对的声音,我还是提拔了两名员工当部长。有一部分干部认为“他俩能力还不够”。但这俩人顶着压力,在工作中采取了与前任者不同的措施,干得不错。我认为,刚升上一个职位时,也许能力不够,但随着经验不断积累,就能逐步胜任工作,成长为称职的人物。 

另外,调动了某位干部的岗位,他本人却误认为被降职了。虽然他本人没有直接对我讲,但降职这个说法传到了我耳朵里。

  

希望加强与干部的对话和讨论

  

总公司是一个很小的机构,称为“社长室”。只有我和两名董事加两名工作人员一共五个人,其中一名董事还兼了一家分店的分店长,因此实际上只有四个人。社长室的作用是负责人事、财务、系统管理以及对分公司提供支援。 

但是,有的干部却讽刺社长室的工作人员:“你们很了不起啊!”而当工作人员去分店帮忙时,分店的干部却敬而远之,或者把本来是分店该做的事硬推给社长室。  

对于组织的定位和作用,虽然我做过多次说明,在道理上大家都明白,但在感情上往往又接受不了。在公共需求减少、结构性萧条的环境中,为了扭转业绩下滑的趋势,必须开拓新的事业领域,必须迅速转变原有的营销战略。这需要社长和干部们拧成一股绳,果断决策并坚决实施。但这时候,干部中仍有人一味想依赖他人,或者固执己见。我认为这就是企业业绩无法提升的原因。  

我并不认为我自己什么都对,我也经常从员工中吸取意见并纠正我的想法。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那是理所当然的,我想应该通过对话和讨论取得一致,把大家的力量在相同的方向凝聚起来。

对于这样的干部,究竟应该怎么做,才能让他们具备作为经营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? 

回答:让他们具备与经营者相同的责任感

在你们公司里称为的“分店”,实际上是独立法人。每个分店单独核算,下面有制造也有销售。但是,各个分店长却缺乏“代替你对经营负全部责任”这种自觉性。

我认为问题的核心就在这里。尽管你在强调“委托!委托!委托”给分店长,但我觉得分店长们却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。

作为社长,你首先提出基本方针,各分店长再据此制订年度计划。但是因为地区不同,情况有很大的差异。所以各分店在进行单独核算时,首先必须掌握情况:“今年的销售额应该能做这么多”;该地区今年有这几项公共事业,要加强营销活动,获取订单,确定销售目标;同时原材料要用多少,应挤出多少利润等。

各个分店的数字汇总到总公司,你再依据这些数字的总和,确定基本方针。就是说,明年的销售额不是由你决定后再下达到各分公司,而是根据分各个公司上报的数据来决定。

当各分公司的经营计划报上来以后,你又不能照单全收,你必须介入进去,作详细分析。“利润率这么低怎么行呢!”“要支付这么多人工费,这个销售额太少了!”“销售部门得再加把劲!”......,你要对各分公司上报的经营计划做出修正,这是很重要的。

  

经营项目要进一步细分

  

现在公共事业减少了,过去利润率还相当可观,现在萧条了。但是,按照你的说法,就是在当前行业低迷的情况下,有的企业仍然可以做出3%的利润。  

如果是这样,那么你的企业、各个分公司也应该提高利润率。不管公共事业如何衰退,通过努力取得3%利润率的企业照样存在。我认为你也应该确立目标,达到与那种企业同样的水平。

为了做到这一点,水泥、钢筋等原材料的采购等,都要仔细研究,尽可能节约,否则就挤不出利润。 

过去公共事业很多,竞争也不那么激烈,只要采用普通的方法经营,就能获得几个百分点的利润。但是现在因竞相削价,价格下降,竞争极为严酷,要做出利润就不容易了。就是说,现在的利润就那么一丁点,要增加利润该怎么做才好?在这种情况下,经营必须更加精细。

在核算时,首先是销售额的预测,接着是有关经费(材料费、电费等)都要建立详细的预算计划。虽说各分公司都有利润表,但在利润率极低的、严酷的经营环境下,请税务师和会计师做的一般的利润表,科目就分得太粗了。比如电费这一项,就有必要细分为工厂电费和办公室电费。不做详细区分,不彻底节约,就做不出利润。

一般的利润表在中小企业的经营中已很难应用。即使在预算的阶段看来还不错,但把实际使用的经费一汇总,预定的利润却跑掉了。因此要把费用项目详细划分,这样就可以看清楚是哪个项目出了问题。

  

你要自己思考、自己实践

  

例如,与建立计划时相比,销售价格下跌了。这时候,与此相应,怎么削减经费变得更加紧要。当然,水泥、钢筋等各种材料的价格,并不是只要谈判交涉就能顺利降下来的。

但是看到不断下降的卖价,必须采取措施,否则就会出现严重的亏损。这时候,有没有责任感强烈、能够迅速采取补救措施的分店长就非常关键。缺乏这样的人,公司经营就难以为继。

你强调:“分店内所有的事情都由分店长制定方案,需要社长决断的由社长决断,然后由分店长负责执行”;“向社长报告时,不是问怎么办才好,而是自己提出解决办法,或者拿出A方案和B方案来作比较”分店长要有这样的工作态度。

但是,“这样做才好!”“这么做,你们认为如何?”这类方案不是由下面的人提出,而是由你提出。你要想出好办法,你要去实行。什么都要等待下面人的提案,那就晚了。 

你们公司有许多好的混凝土产品,通过什么渠道、用什么方法销售?你们要动脑筋、想办法。比如,销量或许不多,有利用星期天做木工活的店铺,他们会卖一些家庭菜园用的有图案的混凝土制品,分店长可和销售员一起去推销;有的家庭想用水泥预制板砌自家的围墙,等等。这些都是商机,不能总是等客上门,而是要在自己的产品上下工夫并主动推销。  

价格也一样。为了维持原来的价格,需要想什么办法呢?你和分店长们必须承担全部责任、拼死努力,否则在严酷的环境中将无法生存下去。

  

让分店长负责,支持他们

  

在向干部员工委让权利之前,首先要让他们负起责任。对于负有责任的分店长,社长要亲自赶去支持。

从客户那里获取订单,按客户要求制作,然后卖出。这种性质的工作,要求极为细致。像过去那样,按规格生产出产品,然后等客上门。这样的生意方式已经行不通了。

问题是:各个分店的分店长在经营中是不是真正负起了责任?  

其次,在一个分店内部也划分独立核算的单位。制造部门作为一个独立核算单位,千方百计削减经费、挤出利润;销售部门也是一个核算单位,要尽量提高效率、获取订单。通过独立核算,让制造和销售都负起各自的责任。

当然,分店长要对分店整体负责。在分店长之下再安排制造和销售负责人,他们都必须是对经营具备自觉性的人。同时对于这些承担责任的人,必须让他们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哲学和思维方式。

还有,为了避免所谓降职不降职的误解,所有的经营情况都要公开,让全体员工都知道。

在不了解经营实际情况的背景下,你要他负责任,那是不可能的。所谓“玻璃般透明的经营”,就是把经营状况向员工们公开,目的就是要让全体员工共同负起责任。不是要员工围绕着社长工作,而是要他们自觉地意识到:“既然已经委托给我们干了,我们就要履行责任。” 

你们公司的情况是,分店的员工人数都在40人左右,各分店的市场情况都不相同。我认为,在这种情况下,经营还是比较容易的。问题是:怎样才能让各个分店中具备经营者意识又具备责任感的人脱颖而出。  

分店长具备了经营者意识,那么,自己越是辛苦,就越希望出现同自己想法一样的、拼命工作的部下。缺乏同心协力的员工,组织就无法正常运转。因此分店长不但自己要学习哲学,而且要向部下传授哲学,努力培养与自己齐心协力工作的员工。


怎样才能使数字管理在意识改革中发挥作用

 

存在抵制变革的董事及员工

  

我们公司属于婚庆行业。主要商品是:在日本国内和海外举办结婚典礼,生产和销售婚纱,出租结婚礼服,新婚旅行服务,等等。在婚庆这一专门领域内谋求多元化。

我们还做婚后的跟踪服务,比如为小孩满月后参拜神社做服务,为小孩三岁、五岁、七岁时的参拜活动做服务。现在的主要业务是在海外举办婚礼。预计这项事业今后的发展前景很好,所以准备下大力气投入。

        那么,有关公司的组织方面,我想提三个问题。

第一个问题:“在这个变革的时代,为了创办新事业并让它走上轨道,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?或者说应该怎么去思考权利委任和责任分担之间的平衡问题?”

婚庆行业处在巨大的变革期中。在昭和年代(1989年前)日本的结婚仪式全国一致,只有一种形式。进入平成年代(1989年后),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。这个时代的婚礼形式多种多样,可谓“十人十色”,包括简朴的婚礼乃至不举办婚礼。我们公司从创业时开始,生意一直就是出租结婚礼服。后来预见到了婚庆市场的变化,才开始着力于事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。今后,还要在这方面加快速度,继续推进。

然而,一直到今天,还有一部分老员工和董事,他们的意识仍然停留在“礼服出租店”那个阶段。没办法,只好由我和现场的负责人站在第一线摇旗呐喊。我想,今后一段时间内,我还得在前面挥旗,但不能老是这么下去。意识改革究竟怎么进行,权利委让和责任分担之间怎么平衡才好?我感到很烦恼。

  

因人才不足,阿米巴经营进展不顺利

  

第二个问题:“为了培养有计划意识,并按计划经营事业的部门经营者,应该注意什么?”

人们常说经营要靠人、财、物和信息。但我认为,这些经营资源的有效运用靠的是人,人才是一切的关键。从这个观点出发,从二十多年前开始,我们就在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人才,但重点放在了营销部门。因为我自己在管理方面比较弱,所以对管理部门重视不够,人才配置不足。

但是,现在集团公司的会计要求合并结算,因此必须加强管理部门,同时在利润方面的压力也很大。虽然在削减成本、提高毛利率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,但在水费、电费、办公费以及电话费等经费的削减方面进展不顺利。各个部门还没有培养起降低经费的意识。

另外,公司派到海外的优秀人才,因为自主决策的空间比较大,他们的工作很有生气,进步也很大。人才有往海外集中的倾向,国内受到影响,感到人才不足。我们认识到人才的早期培养很重要,现在正在加大力度。

核算意识薄弱

  

第三个问题:公司引进阿米巴经营和单位时间核算制度已经好几年了,但“员工主动削减经费”,这一点却还没有做到。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?请教给我们指导员工的方法。

我们公司每年年初都召开经营方针发表会,在会上,每个部门都发表自己部门的年度计划(master plan)。为了实现计划,设定了每个人的目标、任务和应发挥的作用。同时每个月月初的核算会议、半个月一次的店长会议、一季度一次的总结会议都如期举行,会议的目的都是确认年度计划的进展情况。

作为社长,这样的会议每次我都出席,并作指导。但是,随着店铺数量的增加,我一个人要管理所有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困难,因此,引进了执行董事的制度,构建经营战略,明确具体的管理责任,加快决策速度,以期提高经营的效率。

但是,各部门的管理者缺乏无论如何都要实现计划的强烈愿望。即使达成计划也偏向于达成销售计划,对于人工费、各种经费的控制,以及如何确保利润,却重视不够。

在这种情况下,要让大家主动去提升业绩,营造主人翁意识,明确公司的责任体制,有哪些要点必须注意?

         回答:彻底追究核算的结果,培养经营者意识。

  

寻找自己的分身

  

你的问题用一句话来说就是:“具备经营者意识的员工太少,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?请教给我具体的方法。”同时你还问: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把人才提前培养好。先回答你:并不存在想象中的、称心如意的培养人才的方法。

我创建公司时,最困难、最烦心的也是这个问题。我每天都在思考,希望出现和我有相同责任感的、拼命守护公司的、有经营者意识的人。

过去的京瓷公司里没有这样的人才。这项工作想委托他干;那项工作责任重大,想请他来做;但是具有领导魅力、能力又胜任的人才,实在很难找到。

用日本象棋打比方,想要“金将”这个棋子,但在中小企业里很难有这样的优秀人才。于是退而求其次,有“步兵”也行。让“步兵”深入敌营,就能“成金”,就能变得强大起来。所以至少能有“步兵”,让他做各种事,让他积累经验,让他变成“金将”。头脑里这么想当然是可以的,但实际上在企业里,连这样的“步兵”也相当缺乏。

你所说的情况,同我所遭遇的经历完全一样,所以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你的烦恼。

           我曾经希望我能够成为“孙悟空”。

像孙悟空一样,只要拔毛轻轻一吹,同我一样能力的人就会一个一个冒出来,那就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。听起来好像是笑话,但我内心曾经拼命祈求:“神啊!请赐予我孙悟空那种神奇的力量吧!”

           这样的烦恼,不仅你有,只要是经营者,大家都品尝过。

  

既要委托又要追究

  

培养人才这件事同组织架构之间有紧密的关联。阿米巴经营中的核算意识也一样,也同组织结构有密切的关系。因为在实施阿米巴经营时,“建立什么样的组织”是成败的关键。

在你的公司里,引进了阿米巴经营中的核算管理方式,组织主要划分成国内和海外两块,各个店铺独立核算,店长对店内的核算负全部责任,就是说店长就是事业部长。

但是在你的公司里,店长缺乏必要的核算意识。“公司在海外的现地法人,因为自主决策的空间比较大,他们的工作很有生气,人才辈出。但在国内却培养不出人才。”

国内人才培养不出,恐怕是因为你在各方面干涉太多的缘故吧。对海外你会说:“你们要独立核算,要把公司办好,不允许亏本。”因为鞭长莫及,只能把经营委托给店长。店长感到责任重大,就会拼命努力守护公司。这就有助于人才的成长,结果经营很出色,业务发展也很快。

国内也应这样,总部只要决定大原则,维护好这些原则,其他就交给店长们去做。然后,每个月都要依据计划追究实绩。重视追究这个环节,才是有效的阿米巴经营。所以,对国内的店长,在委托的基础上要追究,“出现赤字不能允许!”又委托又追究,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。

怎样才能使数字管理在意识改革中发挥作用2


 关键是能够培养出几个具有责任感和危机感的人

  

你还说:有一部分老员工和董事,他们的意识仍然停留在“礼服出租店”那个阶段。没办法,只好由你和现场的负责人站在第一线摇旗呐喊。就是说,一部分老员工和董事已无法依靠,迫不得已,你只能带领下面的人一起干。

一直到最近,我也是这种情况。对于那些说了也不听的干部,无法依靠的干部,我会说:“算了,你不干就不干吧!”我会对下面的人说:“我同你一起干!”我亲自出马,不用那些靠不住的干部,而是用下面的人,直接和我一起干。即使打乱了组织,我还是经常这么做。

但是,问题不能到此为止。如果我是你的话,与下面的人一起干,几个月以后,我会让上面的干部下台,把和我一起奋斗的年轻人提上来,让他们当店长。

与经营者有相同意识的人,就是说,对经营具有相同程度的责任感、危机感的人,这样的人你究竟能培养出几位,这决定了经营的成败。所以,不能把缺乏责任感的人放在干部的位置上,特别是导入阿米巴经营、要求店长进行独立核算时,更是如此。

       所以,我认为,不仅是干部本人的问题,你追究的方式和力度不够也是问题。“如果连续几个月亏损,就不能当店长!”只有采取这种严厉的态度,才能催生出干部的责任感和危机感。

  

把经费项目细分化,通过工作培养人才

  

“经费削减进展不顺利,各个部门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。怎样才能让他们主动去削减经费?请教具体的指导方法。”这是你的提问。

在阿米巴经营的核算管理中,要把相对于销售额的经费详细列出,从两者的差额中,算出单位时间的附加值,或者利润。它是这么一个体系。比如,在婚庆行业,卖出商品的销售额(即举办婚礼),出租婚纱礼服的销售额,与这两者分别对应的经费要一一列出。但是,电费、电话费等因为难以算清,就采取摊派的方式。这就是问题。这就不能称之为阿米巴经营,这是“盖浇饭式的笼统账”。

首先是销售额,然后是针对这个销售额的经费项目,必须进行细分。不是按照普通的利润表的会计科目划分,而是要进行更详细的分割,使得实际经营分店的人能够看清楚经营的真实状态。为此,哪怕是公共经费的分摊,究竟应该按照人头来分摊,还是按照办公面积来分摊,要认真研究,尽量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方式。例如电话费,各个部门用了多少,要想办法弄清楚。把经费项目细分,这是阿米巴经营最重要的一点。

还有,比如在宾馆举办婚礼,有销售额就是收入。这笔花费多少,那笔花费多少,经费就出来了。如果弄明白这是在哪个月哪一天哪个时候举办婚礼所花的费用,那么,每一次婚礼就能单独核算。看到详细划分的数字,就可以追究具体担当者的责任。

        “这一项上,你怎么花了这么多钱?”

        “不,这不是我做的,是托A先生办的。”

         于是把A先生叫来。

       “费用为什么花这么多?”

        “确实,费用超过了预算。”

这时候,就要不厌其烦地进行严格的教育。同时,究竟在哪个问题上账算不过来,因而亏损了,领导者也好,担当者也好,都要搞得一清二楚。

        所谓教育就是“在实战中训练”(on the job training)。

       详细划分科目,是阿米巴经营的要诀

       我在构建阿米巴经营的管理体制时,京瓷还是一个小企业。

       把精密陶瓷的原料调好,使用这种原料,让它成型,然后烧制,然后精加工,经检验以后出货。从原料部门开始,把后面各道工序都划分成部门,进行独立核算。

在原料部门,将多种原料混合,放进碾磨机里粉碎,进行调制。调制好的原料卖给成型部门。最初的原料增加到10种、20种时,因为价格全都不同,再加上调配的方法不同,成本都不一样。费工夫的活,所需要的时间和人工费也会增加,所以卖价是变化的。

调制完的原料卖给成型部门的时候,数量是几吨,使用的原材料的价格是多少,碾磨机所花的电费是多少,等等,所花费的时间和经费都要详细记录。这样做,就可以算出原料部门有多少利润。

如果把这些费用都混在一起的话,正常的时候没有问题。但是,在工作中有时候难免发生错误。比如在配制原料时,把配制的品种或配制量搞错了,那么这种原料就完全不能使用了。这时候,如果有详细的记录,那么是“哪一个部门的哪个人在什么原料上搞错了?”就能这样去追究,在追究过程中把人培养起来。

成型部门最初全部算统账,后来因为成型的品种越来越多,就要求分品种独立核算。销售额的分类要详细,与之对应的经费项目也要详细列出。这样的科目划分就是阿米巴经营的要诀。

  

要让所有的员工都能看懂

  

这样做出来的独特的利润表,合乎逻辑,科目划分非常清晰。这个月销售额是多少、原材料花费多少等,全部的计算科目都要列出。

这样的话,员工们就会知道,自己部门的收支核算为什么不好,必须削减哪些费用。为了让在第一线工作的所有员工都能明白,所以计算的科目不论大小,都要毫无遗漏地列出来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
自己部门没有使用的费用,比如,水费等突然增加了,弄清了原因,那是别的部门在公司花园里浇水所用,那就是和自己的部门无关的费用。

经费项目明确分类后,“你们部门的水费、电费花这么多,是花在哪儿了?”就可以这样去追究,被追究了,才会产生节约的意识。

在阿米巴经营中,不是一般性号召,比如“走廊里不用的电灯要关掉!”“要节约用水!”不用这种抽象的语言。而是不论大小,把所有的费用项目划分清楚,全部列出来,然后针对每个项目采取行动,并将行动的结果公开,让大家都知道。这样做,员工们对经营才会产生兴趣,才会主动去削减经费。

具备经营者的责任感和危机感,自己主动去削减经费,这种意识只有通过这样的机制才能形成。如果你真心想要培养人才,就必须追究他工作的结果。或许严厉,但一定程度上赏罚必须分明。对于既不努力,又缺乏责任心的人,只能调离。

  

业务扩大时要提升利润率

  

         最后我补充一点,这也很重要。

你们把婚庆事业在销售上做到了很大的规模,但我希望你们还要进一步提高利润率。当然你们现在已经是一个很优秀的公司了,但我总是强调“税前利润率最低要达到10%”。

包括海外在内,你们正在进行快速的业务扩展,要是利润率不高,进展一定不会顺利。这是因为事业扩大需要资金。在利润率低于10%的情况下,扩展海外的业务是相当危险的。

首先要提升各部门的收益性。如果利润率达到10%,就可以进一步去扩展业务。


怎样将哲学渗透到各层领导中去

 

         为了把众多部下凝聚起来

  

要让公司团结一心,我认为干部掌握经营哲学(philosopher)是非常重要的。但是看一看整个公司,有些部和科的领导者仍然没有掌握哲学,没有把哲学当作自己的信念,当作行动的指针。

如果部下人数不多,只有二三十人,那么,部、科长或许还能掌控。但是人数越是增加,组织的运行就变得越加困难。

这时候,这些领导者是否掌握哲学就显得更加重要。如果不掌握哲学,判断基准就会动摇,自己缺乏主见,就会被周围人的意见所左右,变成一个只会调和妥协的人。

干部们学了经营哲学却没能掌握,怎么做才能将哲学渗透到这样的干部中去?

          回答:珍视对哲学产生共鸣、默默努力的人。

  

与自己的思维方式相同的人找不到

  

要凝聚公司的力量,就需要有志同道合的干部,为此,你一直致力于哲学共有。但是,究竟有多少干部能够真正理解哲学呢?你感到困惑。

我也有这样的烦恼。实际上,几十个干部中,真正掌握哲学的人,只要有一个,或许就算不错了。“社长的想法我懂,我会跟着社长干!”嘴上这么说,心底里其实并不明白。这种人占多数。即使是10年、20年在一起同甘共苦的战友,真正理解的可能性仍然不高。

从京瓷创业开始就跟我共事的几位干部,曾同我一起外出旅游,是属于私人性质的旅游。过去,我同他们虽然是社长和部下的关系,但年龄上他们也只比我小三四岁。跟他们一起旅游,让我重新明白了一些事情。本来我认为,跟我一起工作了几十年,与我距离最近的这些人,对我的哲学、我的观点都很清楚,都很理解。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。

一同旅游时,我对一位老干部这么说:“你从那个时候起就有轻率的毛病,至今未改。确实,你性格开朗,这一点同我投合。但因为慎重不够,做事业就有危险。对此我有担心,所以大事情就不敢委托你做。”

         因为工作中我经常对他发火,所以他心中也积有若干不满。

“稻盛先生,你从年轻时起就非常严厉,老是冲我发怒。但是人生有一点失败有什么关系呢。正因为有失败,人生才有意思,也才会有快乐。”

“对于你个人而言,不在乎失败似乎轻松有趣。但对于一个拥有几千名员工的企业负责人来说,因相扑中的所谓‘勇足’,导致失败,让公司破产,是不允许的。在你看来并不那么有趣、那么快乐的事情,也必须极其认真地去应对。因为你从年轻时开始,就认为有点‘勇足’无所谓,人生反而有意思。因为你是这样的人,所以责任重大的事情不敢让你做。”

         我这么说,他感到很惊奇:“唉!是这样吗?”

把自己的哲学,我是按这样的人生观做事的,反反复复地向干部们阐述。即使这么做,能达到跟自己思想水平相同的干部还是极少极少。

因此,即使干部在经营哲学上达不到那么高的水平,只要他们说:“社长的想法真棒,我认同、我喜欢,我愿意跟着社长干!”只要他们认真努力,那么就要爱护他们,教育培养他们,增加像他们这样的干部。除此之外,没有其他解决的办法。

  

真正可靠的,是那些埋头苦干的人

  

         但是,说这种话的人中间,也有口是心非的。

“社长的想法,我非常理解!”说这话的人口气相当诚恳,因为当经营者很孤独、很苦恼,所以听到他能认同自己,心里真的很高兴。尤其在喝酒时听到这些话,更是特别开心。“真的理解了,那太好了!来喝一杯!”于是同他干杯。同时心想:“这样的粉丝,一旦公司碰到危难,他一定会铁了心、拼命跟着我干。”但就是这种人,稍不如意就轻易地辞职而去了。

根据我的经验,嘴上说得好听的人往往靠不住,真正可靠的,是那些默默工作、埋头苦干的人。



我来说两句

8 条评论

  • face
    卢银霞 发布于

    每个人都应视自己为经营者,都应具有经营者意识,自己主动是削减经费,提高利润,培养人才,这样公司才能经营好

  • face
    杨茂枝 发布于

    ,嘴上说得好听的人往往靠不住,真正可靠的,是那些默默工作、埋头苦干的人。

  • face
    段小会 发布于

    具备经营者的责任感和危机感,自己主动去削减经费,这种意识只有通过这样的机制才能形成。如果你真心想要培养人才,就必须追究他工作的结果。或许严厉,但一定程度上赏罚必须分明。对于既不努力,又缺乏责任心的人,只能调离。

  • face
    张延立 发布于

    缺乏同心协力的员工,组织就无法正常运转。因此分店长不但自己要学习哲学,而且要向部下传授哲学,努力培养与自己齐心协力工作的员工。

  • face
    陶军卫 发布于

    这一章有点多了,要分开,这里边说的内容比较重要。认人,识人,培养人。每个人都做好自已的事,从多方面看经营的问题。

  • face
    高静 发布于

    。 与经营者有相同意识的人,就是说,对经营具有相同程度的责任感、危机感的人,这样的人你究竟能培养出几位,这决定了经营的成败

  • face
    周红 发布于

    要凝聚公司的力量,就需要有志同道合人,思维方式一样的人在一起才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。

  • face
    金曼 发布于

    公司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,选择人才时责任心是衡量关键。